没看过这篇文章,你凭什么批判ABA?
来源: | 作者:子曰小助手 | 发布时间: 2020-10-29 | 1099 次浏览 | 分享到:
家长和小白看这篇就够了


那些年,ABA背过的锅
那些年,常常被家长们“怼”到:“老师,我要换机构了,你这边没有ABA课,人家XX那边开了专门的ABA课!”“老师,你们这边教学是用ABA法吗?我认识一些用ABA法的孩子都不灵活,死记硬背。”“老师,不要给我的孩子用强化,要是生活中也总是要奖励怎么办?还是给我们看看绘本,玩玩游戏吧!”


此处,我只想借用古人的名言帮ABA弱弱地回怼一下:“大胆草民,连哀家的尊容都没瞧见,竟敢妄加揣测,散播叛主惑众之言论,其罪当诛!”作为临床多年的老司机,去年我又斥巨资系统地学习了ABA这门科学,再加上有把ABA实践到炉火纯青程度的博士级行为分析师给我壮胆,今天周漂亮就要撂下狠话:错的不是ABA,而是错误地使用ABA的人!ABA不但没有错,而且ABA还超级牛!不是我说牛的那种牛,是学术界那些硕士、博士研究者们用实验和临床数据论证过的那种牛,是正确地帮助自闭症儿童全面康复的那种牛,是目前被证实全世界所有的自闭症干预方法中最有效的那种牛!

真正的ABA是什么?

John O. Cooper等人编著的《应用行为分析》一书中提到,应用行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简称ABA)是致力于了解及改善人类行为的一门科学。所以,ABA是一门科学,不是一种技术,也不是一种方法。请给那些连名称都没搞明白就乱怼的人,一个大大的鄙视和满脸的嫌弃。ABA这门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重要的社会行为,也就是:孩子不会跟别人聊天我们会管,但是怎么让孩子睡觉的时候不放屁我们管不了;孩子想跟人玩时就去打人这事儿我们管,但是孩子吃饱饭后怎么才能不打嗝,这个我们不管。

简单来说,ABA研究的是:行为和环境的关系,研究环境是如何影响行为的。不研究不要紧,一研究吓一跳,发现了所有人类操作型行为都逃不出三大行为原理:强化、惩罚和削弱

比如一朝被蛇咬,为什么十年怕井绳?因为过往靠近蛇的行为带来的后果是痛或者中毒(呈现了厌恶刺激),这个结果使得你再靠近蛇的行为减少了,而井绳像蛇或者会被误认成蛇,也会吓得你不敢靠近,这就是惩罚原理的体现

比如狼来了的故事,为什么后来村民不再来了?因为过往每次小孩喊狼来了(A),村民赶过来(B)紧跟着的结果(C)是看到狼并且把狼赶跑(强化物),而当放羊的小孩谎报狼来(A),村民几次赶过来(B),但是看不见狼(C),行为得不到强化,也就不会再来,这就是削弱原理的体现


再比如,刚出生的小宝宝饿了(A),哭了(B)就能有奶喝(C),这是正强化。或者尿片湿了(A),哭了(B),有人来换尿片(C),去掉不舒服的感觉,这是负强化。所以孩子会用哭来跟大人沟通,这就是强化原理的体现

ABA运用这3大行为原理所发展出来干预策略,在特殊儿童教学干预中,有效地增加重要的社会行为,减少问题行为。大家常说的DTT/PRT/NET/BI等教学方法,都是在ABA科学理念和方法基础上诞生的,在70年现代医学发展史上,帮助自闭症谱系儿童发展学习行为技能,改善生存条件,实现全面康复,ABA获得最多的科学证据,树立起最有效的循证标杆,有目共睹,功不可没。

ABA包括哪些内容?
Baer, Wolf和Risley(1968)在《应用行为分析学报》中提出,应用行为分析的7大维度是:应用的、行为的、分析的、技术的、概念系统化的、有效的和类化的。


应用的

指对个案来说重要的社会性行为,能改变个案的生活质量和让周围人更积极地看待个案。对于10岁还不会生活自理的孩子来说,生活自理技能的习得比学习加减法更有意义;对于4岁口头表达困难而引发很多问题行为的孩子,当下教会他一种辅助沟通系统远比家长期望难以突破的口肌发音干预更重要。


行为的

ABA关注的是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通过数据来跟踪行为的改变情况。而像某某专家说的“他神经没连接好,所以注意力不好,通过GT训练等神经连接好就可以了”之类,只要问一句:“那么,要多久神经才能连接好呢?”专家就会哑口无言。我只想加上一句“专家老大,您是火眼金睛呀,还能透过脑壳看到神经没连接上哈”。而ABA对“把注意力不好”做行为定义,牢牢抓住具体表现的行为是什么?通过可观察的行为变化来干预这个问题。


分析的

分析环境和行为之间的功能关系:环境是如何影响行为的。比如,孩子的不配合、打人、尖叫等问题行为,首先要分析是什么环境因素在强化这个行为,什么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着这个行为的出现和不出现。而不是将这一切归因于“这孩子就那样”“情绪不好”之类的,甚至有的老师还觉得孩子“就是作”,只有体罚才可以解决。俺就想问一句,老板突然几个月不发工资了,你首先想到的是老板心情不好、老板就那样、老板作吗?难道不应该去打听去分析,公司是不是要倒闭了?老板是不是又跟他小姨子跑了呀?


技术的

ABA的干预方法都是可以复制的,研究者需要对所有的操作过程做清晰的界定,使得其他人也可以通过一样的干预程序获得相同的效果。1998年《柳叶刀》杂志发表了Andrew Wakefield的文章:麻腮风三联疫苗MMR造成自闭症!结果引起大众恐慌,拒绝接种疫苗,导致2008年麻疹在英国和威尔士爆发。直到2010年,Andrew Wakefield的结果都没法被复制验证,文章被撤稿,才发现是其中有商业利益的驱使。虽然干预方法的选择是否科学不至于像疫苗这样危及性命,但是流失的时间或许就错过了孩子的黄金干预期窗口。


概念系统化的

ABA所有的干预方法都是有科学理论依据的。就是任何行为改变程序和介入,都离不开基本原理,能解释为什么有效。为什么一定要强化?根据四期后效关联,没有MO(对强化物的需求)就没法引发目标行为呀。对于需要钱过日子而不是觉得上班好玩的你,上班不给钱,你去吗?学习并不好玩,没有奖励孩子怎么会愿意学呢?家长又会问“不要奖励吃的,奖励看看书多好”,虽然此时我嘴上说“要选孩子喜欢的才有强化作用,他现在只喜欢吃的不喜欢书”但是我内心的对白是“你去上班,老板说不发工资每天给你发土豆,你乐意吗?”


有效的

ABA改善行为的社会价值,可以用2个客观标准来衡量:1)行为改变的初始目的是否达到?(从不会到会说“你好”);2)个案的生活中是否因为出现这一新行为而改善?个案在生活中是否会使用“你好”而获得强化。多年来我见过最多的就是:老师教了孩子几十甚至几百个词汇,但是教不会孩子用这些词汇来跟人沟通。这就像:去餐厅吃饭,上菜了但就是不给人家碗筷,是准备用手抓吗?


类化的

孩子学习的技能能在不同的场合表现,而不仅限于在某个特定环境表现,就是泛化的意思。在此,就不赘述了。

看到这儿,如果还有谁想批判ABA的话,那周漂亮只能说“阁下与ABA此生无缘,来生再见。”同理,如果哪个机构或学校宣称:给你提供的是基于ABA的课程内容和干预方法,但又不完全包含以上7个维度,你就可以像被派出去试毒的古惑仔在港片金三角大毒枭和香港三合会社团老大大型交易现场说的:“大哥,这批货不纯!”